
稅收年年超徵 政府是「太廢」還是「太壞」? 學者批政府超拿勞動果實 還稅於民與還債應併行

稅收年年超徵 政府是「太廢」還是「太壞」?
學者批政府超拿勞動果實 還稅於民與還債應併行
學者批政府超拿勞動果實 還稅於民與還債應併行
我國賦稅收入逐年攀升,惟超徵數也屢創新高,從110年的4327億到113年的5283億,超徵數額史上最高,近四年超徵總金額,更飆破新台幣1.8兆元,稅收年年超徵,民進黨政府究竟是「太廢」還是「太壞」?台灣民眾黨立法院黨團今(3/3)日召開「檢討連年超徵,共享經濟成果」公聽會,邀請學者、專家及相關部會官員代表,研討「如何建立更精準的稅收估算方式 」以杜絕稅收每年超徵之亂象,並期待凝聚集體智慧,討論出能妥善運用超徵稅額之方式,真正建立財政紀律也還財於民。
本次公聽會邀請學者專家: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陳國樑、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黃耀輝、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羅時萬,以及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特聘教授、前民眾黨立委張其祿。相關部會官員代表: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務預算處專門委員吳銘修、國家發展委員會經濟發展處副處長陳美菊、簡任視察黃月盈,及財政部賦稅署署長宋秀玲、國庫署副署長馬小惠。
擔任會議主席的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開場表示,執政黨年年超徵數千億,不知是能力問題,還是故意讓人民產生錯覺,以為政府年年賸餘、賺很多錢,但其實若將特別預算納入,歲出大幅超過賸餘,顯示過去蔡政府將特別預算常態化,甚至病態化。
黃國昌指出,民進黨政府政策前後矛盾,過去蔡政府時,行政院長蘇貞昌力推普發現金6000元,如今賴政府卻改口要先還債,施政毫無一貫價值邏輯,「愛怎麼幹就怎麼幹!」此外,民眾黨團舉辦公聽會,政府卻不當一回事,提出的內容皆為「官樣文章」、「複製貼上」,完全未針對問題回應。「這是長官指示的嗎?是在虛應故事嗎?還是執政黨的傲慢,認為面對在野黨的監督,混一混就能過去?」黃國昌表示相對於民進黨,台灣民眾黨有責任和擔當,主張藉此機會建立制度化解決機制,讓國家走向正軌。
張啓楷表示,民進黨政府四年超徵1.8兆,財政預估上「不只是不準,是非常不準,」如果這是民間企業發生估算失準的事情,高層早就都下台了。現在台灣民眾黨要「追責任、修法令」,上游的主計總處、國發會和財政部等部會,有沒有問題?下游針對立委審的《預算法》、《公債法》有沒有問題?有問題都要修、補破網。
張啓楷補充,國際上也都有超徵情況,但都有制度可循,普發現金在國際也有先例,例如美國的川普不僅大幅刪減政府預算,也要還財於民;新加坡總理黃循財因為去年星國經濟成長4.4%,人民付出了勞動得到經濟成果,但國際通膨嚴重,政府也考慮發現金。張啓楷說,每個國家都有一套制度,台灣卻沒有,只見蔡政府利用特別預算舉債超過兩兆,挖了巨大黑洞,目前國家債務已經高達5.9兆,平均一位國民負債25.4萬,今天公聽會就是要傾聽學者專家的意見,並比較國際趨勢找到符合專業、民意、價值的政策。
黃珊珊表示,財政部、主計總處對連年超徵的預算評估嚴重失能,政府不應再找理由,這代表政府沒有辦法對未來做出合理準確評估,她舉例:明明政府就要做很多建設,卻因為財政部預估錯誤,導致政府不敢做建設,就會使整個國家的重大建設受到影響。
黃珊珊說明,國債已高達5.9兆,應優先還債,民眾黨團長期呼籲政府應成立「主權基金」,她建議可以將超徵數注入主權基金,同時檢討現行稅制,例如印花稅、貨物稅,超徵數額不應該單純用於發現金,可挹注社會福利,可惜現在人民對政府施政無感,也不信任政府,導致民眾傾向於政府發放現金。
麥玉珍表示,民進黨政府年年稅收超收,錢很多,但只要預算被刪減,就開始大喊不滿。這些都是人民的錢、人民的預算,今天民眾黨團替人民發聲,不能讓114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創新高、稅收又超徵,卻沒把錢花在刀口上。林國成痛批民進黨政府,就算是財政門外漢,也應該懂得財政的ABC,不可能年年估算失準,「這不是笨,就是壞!」他表示,今天召開公聽會,不能讓政府想花錢就花錢,不想花就欺騙老百姓,最後連錢花到哪裡都不清楚。錢是人民的稅金,政府不可以當強盜。
林憶君委員表示,政府的稅收預估嚴重失準,也讓人民質疑政府超收租稅,增加負擔、拿走全民創造的經濟成長的果實。陳昭姿則痛斥,政府律己寬、責人民嚴,年年稅收預估失準,國家重要的數據卻屢屢出錯?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醫療領域,健保署早就要求廠商退還款項,早期需退還10%,現在甚至高達九成,政府卻不知檢討!
針對公聽會設定議題,與會四位學者專家也把握時間表達寶貴意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陳國樑認為,政府當務之急,要先提高稅收預測的精準度,第二則是稅收超徵時的法制化處理方式。陳國樑建議「制定中央跟地方稅賦收入預估標準作業流程」,強化財政管理,避免人為低估與黑箱作業產生超徵現象。他認為應建立財政調度彈性、檢討債限機制。陳國樑表示目前債限機制太過「剛性」也就是不夠彈性, 一旦達到舉債上限,在經濟突變導致稅收下降時,政府容易陷入既無法舉債又必須依預算還債的「雙重困境」,其實不利於長期財政穩定,他建議參酌歐盟的「債務調整制度」,把政府赤字跟債務還本能力連結,在景氣衰退期間適度減輕還本壓力,並允許在稅收低於預期時增加舉債額度,以因應財政挑戰,同時避免預算上故意低估稅收造成的長期財政不穩。
對於稅收超徵時的法制化處理方式,陳國樑引據數據指出, 政府每年幾乎都只編5.1%還債預算, 建議將所有超徵的稅收全數轉入債務還本基金,優化財政紀律,以確保超徵款項不因缺乏立法院監督而變成「隱形預算」,甚至成為選舉小金庫。
至於稅收超徵,應如何「還稅於民」?陳國樑認為稅收超徵不代表財政餘裕: 過去11年來,雖然中央稅收連年超徵,但同時中央政府的未償債務卻持續上升,顯示超徵並非多餘資金,若將超徵款普發現金或以其他形式退還,實際上每發一元都可能需要舉借新債,造成跨代際資源轉移(即跨代際掠奪),現在的人享有的利益卻由後代子孫來償還。現金普發或發行消費券等措施,本質上屬於擴張性財政政策,其目的是刺激經濟,而非真正「退稅」,也會破壞功能財政的基本邏輯,容易導致財政運作不穩定。
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黃耀輝則指出,台灣的稅收超徵已與經濟成長脫鉤,政府其實是因為通膨「價漲稅高」,形成「通膨稅」問題。且名目所得增加導致稅率級距提高,稅負增加比率早已超過物價上漲比,更加重民眾稅負壓力。他舉出以下幾個例子論證:
- 113年度稅收達3.76兆元,超徵5283億元,創歷史新高。
- 租稅負擔率上升至14.8%,為近26年最高。
- 超徵率高達16.3%,遠超過合理範圍,顯示財政預測嚴重失準。
- 過去4年超徵1.87兆元,蔡政府8年超徵2.12兆元,平均誤差率達16.5%。
- 113年度與112年度相比,稅收年增率8.8%,是經濟成長率(4.2%)的2倍多,顯示政府「超拿」經濟成長果實,導致民間負擔加重。
黃耀輝教授建議超徵稅收應優先用於還債,更應提出具體稅制改革方案,確保財政公平與穩健。稅收超徵如未積極還債,還浮編特別預算,那不如還稅於民,但不應夾帶其他特別預算或追加預算。
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 羅時萬也認為顯示稅收增長與經濟成長不匹配,可能加重民眾負擔。財政部觀念上不能過於保守,年年鉅額的稅收短估,似已是系統性偏誤,讓人質疑不是刻意低估就是預估能力不足。
過去四年稅收超徵總額達1.87兆元,政府財政卻持續赤字,累積公共債務屢創新高,形成財政紀律問題,且部分計畫執行成效不彰(如前瞻基礎建設、防洪治水計畫)。為健全預算管理並合理分配資源,建議修正《預算法》,將超徵稅收全數納入償債基金,以降低債務依賴,確保財政穩健。
羅時萬教授表示,2021-2023年稅收超徵1.34兆元,政府僅償還3960億元(不到30%);2024年超徵5,283億元,償債1358億元,亦低於30%,與政府「超徵優先償債」政策不符。政府實際償債比例過低,加重未來世代負擔。台灣人口推估顯示,2050年人口將降至2000萬人以下,2070年更降至1500萬人,少子化與高齡化將提高政府社會福利與醫療支出負擔。因此,政府應積極減少債務累積,以確保財政長期穩定,避免債務危機影響未來世代。
台灣民眾黨前立委同時也是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特聘教授張其祿發言指出,台灣自2021年以來,連續四年出現稅收超徵,累計超過1.87兆元,2024年主要超徵來源為營利事業所得稅(10,795億元,占31.2%)、綜合所得稅(7,551億元,占21.8%)、營業稅(5,432億元,占15.7%)與證券交易稅(1,729億元,占5%)。
張其祿認為近幾年經濟成長確實超出預期,例如出口貿易與產業成長、當沖交易盛行,證券交易稅收入大增。低利率環境與市場資金充沛導致房地產交易活躍,提高了房地產相關稅收,但連年且鉅額的超徵仍然凸顯政府預算編列、租稅不公與財政管理問題,使政府財政紀律面臨嚴峻挑戰,超收資金未能及時有效運用,也導致財政赤字管理失衡。
張其祿更要問:「沒有要花那麼多錢,政府抽那麼多稅幹嘛?」他認為台灣的稅制超級不公平,一般人民負擔過重,理論上政府財政應該是先看要多少錢,再決定如何徵稅,結果現在租稅負擔很高,政府卻沒有要花那麼多錢,那「抽那麼多稅幹嘛」?低收入群體並未直接受益,可能進一步加劇貧富差距,也推升整體生活成本,對中低收入家庭造成更大經濟壓力。
張其祿認為,面對連年超徵,政府應求取平衡之道,以兼顧財政紀律與經濟共享,例如可將部分超徵稅收以普發現金方式返還給民眾,使全民共享經濟成長果實,也可參考過去民眾黨團建議,納入排富機制,以維護社會之公平。另一方面他建議將超徵償還公共債務,或撥補勞健保等基金。若仍有餘裕,再將部分稅收投入基礎設施如教育、醫療等長期發展建設項目之投資,才能確保經濟成長成果真正回饋全民,並維持國家財政的穩健與永續發展。
針對學者專家與立委意見,財政部賦稅署署長宋秀玲回應,有觀察到疫情期間,2020年至2023年稅收數字確實有落差,「像是大家所講,算是滿嚴重的,」但我們聽了很多專家學者建議後,成立稅收估測專家小組後發現一些因素,如營利事業所得稅和綜合所得稅,佔了稅高比例達50%,財政部委請陳國樑團隊做一個研究報告,但因為時間落差的關係才導致稅收誤差。黃國昌回應,時間差一定會有,但多年來政府做出了什麼檢討與改變?為何前行政院長蘇貞昌時普發六千,當時的財政部或相關部會都支持?前後立場是否一致?國庫署馬小惠副署長說明,當時總預算有賸餘,且也為疫後振興提供政策。黃國昌則質疑,政府對普發現金立場前後立場不一,讓人民無所適從。至於國家發展委員會經濟發展處副處長陳美菊也將過去的普發現金指向「疫後振興經濟」強化社會韌性。對此,黃國昌質疑,針對上次普發現金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有做出評估嗎? 國發會表示該評估為主計總處所得出。黃國昌質疑當年普發現金六千元可提升經濟成長率0.3%是如何計算得出? 黃國昌要求主計總處會後提供評估報告。
此外,黃國昌質疑,為何財政部花費公帑委請專家學者,所設計的稅入試算模型,會和後來實際稅收的金額差距會如此之大 ? 黃國昌指出,依照陳國樑教授提供的試算模型,和實際稅入金額差距938億元,但財政部試算及實收差距金額竟然高達4492億元,公聽會最後階段,黃國昌要求相關部會提出參數和大數據模型資料,及內部會議紀錄等相關資料供社會大眾檢視。
且針對前行政院長蘇貞昌,當時提出普發6000元政策,黃國昌也具體要求財政部國庫署表明立場,現在是否符合預算法及公共債務法規範 ? 支持抑或反對發放 ? 黃國昌要求以公文回覆民眾黨團提出相關說明,釐清當年決策過程。
「檢討連年超徵,共享經濟果實」台灣民眾黨針對政府連年超徵,國民黨主張普發現金引發輿論討論,特別召集公聽會,會中獲得專家學者寶貴意見,四位學者一致認為目前的租稅制度不公、財務模型有檢討之必要,再加上特別預算的浮濫編列,使中央政府財政無法穩健前進,也難以永續施政,不利長期建設與規劃。
學者普遍不認同超徵後直接以普發現金處理,因為超徵並非多餘資金,若將超徵款普發現金或以其他形式退還,每發一元都可能需要舉借新債,造成跨代際資源轉移(即跨代際掠奪),債留子孫。但若民進黨政府不多還債,仍可考慮將部分超徵稅收以普發現金方式返還給民眾,使全民共享經濟成長果實,部分償還公共債務,或撥補勞健保等基金與基礎設施,如此才能確保經濟成長成果真正回饋全民,並維持國家財政的穩健與永續發展。
--



--




--



--
回列表
回列表
